專訪仇保興博士:如何推動全生命周期節能減排【能源世界導讀】:中國每年有20億平方米新建筑,其中開始應用越來越多的生態智慧和生物智慧?!傲Ⅲw園林”體現了古人的“人本精神”智慧,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如果這種立體園林式的建筑越來越多地分布在現代的城市中,“山水城市”也就可以實現了,我們就可以把一個更加綠色的城市交給下一代。 日前,第十三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下稱綠色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中、法、德等國家的相關部委、企業等數千人參加了大會。 新一屆的綠色大會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稱要退出氣候談判協定的背景下召開的。有著緊湊型城市這一共同特點的歐盟與中國依舊在節能減排這一命題上有著強烈共識。除了中國住建部相關領導,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建筑和核安全部國務秘書貢特爾·阿德勒等歐盟國家高級官員亦親臨大會現場并發言。 盡管中歐有著強烈共識,但難掩當下綠色建筑并非建筑主流的現實。住建部總工程師陳宜明在發言時指出,2006年,我國就出臺了《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然而,數據顯示,2015年當年,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建筑的總面積占城鎮竣工總面積的比例不到5%。獲得綠色運行標識的建筑的總面積,只占綠色建筑總面積的5%左右,這兩個5%說明我國的綠色建筑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運行質量上,都與現行要求和居民對住宅的品質訴求相距甚遠。一個嚴峻的現實是,中國碳排放總量中,傳統建筑排放的碳幾乎占到了一半,比例遠高于普通人所認知的運輸和工業領域。有專家預計,到2020年,中國建筑能耗將達到全社會總能耗的40%。 如何破解這一難局,作為綠色大會的發起者,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在會上提出了建設“立體園林”,構建“山水城市”的解決方案。會后,仇保興接受了《財經》的專訪,詳解了“立體園林”與綠色建筑、節能減排、城市發展的重大關聯。 “城市病”特效藥 《財經》:您在會上提出了“立體園林”構想,可否給它下一個定義? 仇保興:“立體園林”實際上是,通過主動式、被動式低能耗建筑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的多角度利用等生態節能創新技術,把園林與現代城市的多層建筑相結合,形成的一種未來城市的新生物圈。通俗而言,就是把園林跟高樓大廈融為一體。 以往的園林都占據了很大面積,現在的城市寸土寸金,很難找到那么多空地。通過建設“立體園林”,這些不占地的園林可以讓城市五彩繽紛起來。不僅好看,而且一年四季都是變化的,中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是四季分明的城市,通過樹葉及其變化來展現四季的變換?,F在城市地標也可以是四季分明的了。 《財經》:如果得以實現,確實能讓城市樣貌大有改觀。當前,中國的大城市普遍患有嚴重的“城市病”,“立體園林”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它? 仇保興:“立體園林”可以解決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很多難題。比如,近幾年城市霧霾很嚴重,“立體園林”可以降低空氣污染,它可以通過綠色植被吸附大量的灰塵,同時可以產生大量的負氧離子,有效克制PM2.5。如果每個立方厘米,有五萬個以上的負氧離子的話,我們的空氣就會非常清新,呼吸道疾病會大量減少,抑郁感也會大幅減輕。 《財經》:看來北京急需推廣這種理念,那它對北京另外一個“老大難”問題——堵車有“療效”嗎? 仇保興:北京堵車的重要原因就是職住嚴重不平衡,導致上下班高峰期單向車流量驟增?!傲Ⅲw園林”實際上是把職業、工作、休息、娛樂這些功能都集中在一個地方,這樣就可以減少大量的出行需求,從而在根本上緩解堵車問題。 《財經》:讓人們避免不必要的出行才是解決堵車的關鍵。 仇保興:正是這樣。此外,對于發展時間比較長的城市來說,“立體園林”還能讓城市的中心重獲魅力。大家都知道,隨著現代化的推進,西方許多城市都出現了衰敗。日本福岡在15年前,在城市中心建造了一棟“立體園林”,后來變成了人人向往的地方,區域活力被重新激發出來,每一個城市都可以向它學習。 節能減排需遵循全生命周期原則 未來城市:“立體園林”如何體現綠色建筑理念? 仇保興: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微循環的載體,比如水資源,這是最容易循環的,水可以栽培、可以養魚,這些都是非常綠色的模式。洗澡、洗衣機的水還可利用沖馬桶,這樣就減少水耗35%以上,如果再加上中水的循環和雨水收集,可以做到水的重復利用率達到100%甚至更高。 它的能源是多樣化結構。通過由分布式能源、微電網、電動車儲能組成的微能源系統,風能、太陽能、電梯下降能、城市有機物發電等等與建筑實現一體化,這些可再生能源能減少50%以上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自己有多余能源的時候還可以賣給電網,每個單元都是發電單元,而不再是單純耗能。 未來城市:這就像一個附著在建筑上的小型生態系統,時時處處實現節能減排。 仇保興:一般的節能建筑只是切出一個時間片斷,只標注運行時節約了多少能源,但這之前可能是高能耗的。比如你蓋了一座房子,說是很節能,但材料是從意大利運來的,材料的運輸能耗非常高,一噸建材的運輸可能要排出0.5噸二氧化碳。綠色建筑就不同,它對能耗的計量是全生命周期的計量,要考慮原材料的開采、運輸、施工、建成后的運營會有多少能耗,最后到建筑拆毀后能不能回用?,F在一些科學家稱自己叫綠領,就是吃的東西,大規模消耗的東西,建房子采購的東西,都來自200公里之內,因為遠距離就意味著全生命周期能耗非常高。這樣才是善待大自然,“立體園林”就是從全生命周期去考量物耗和節約能耗。 《財經》:每個“立體園林”的小生態系統是否需要跟外部的大生態隔離開? 仇保興:在許多建筑里面,我們仍然感受得到外部環境的變化,或者說空氣污染。我們可以用窗子分隔,減少室內的污染,從而擁有一個非常好的內部生態環境跟空間。外部環境轉好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重新接入大的生態?!傲Ⅲw園林”采用的都是可以閉合和開啟的新型窗結構,這個非常靈活。 這其實也是綠色建筑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氣候適應性,該開窗就開窗,該呼吸就呼吸,該關閉就關閉,該保溫就保溫,該通風就通風,也就是最大程度地與大自然溝通,不能完全封閉起來。 《財經》:聽起來有一種大隱隱于市的感覺,像是空中的世外桃源。 仇保興:這桃源里連吃的都準備好了,因為我們可以用太陽能轉換的LED,大大加快生物成長周期,一年中有20到25次產收,單位面積產出可以比大田種植高出很多倍,而且非常綠色,非常健康。植物有智慧,動物有智慧,如果這些智慧就生活在市民的周邊,我們所遭遇的氣候變化問題,生態環境的問題,都能得到緩解。 立體園林如何“進化” 《財經》:知名地產商馮侖提出過“立體城市”這個概念,似乎與“立體園林”有很多相像之處,比如立體農業、微循環、節能,這兩者有什么區別? 仇保興: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一個城市是自下而上形成的,是千百萬個城市個體建起來的,一個人建不成“立體城市”,“立體園林”的建設一定是要自下而上的,是要接地氣的。 《財經》:也就是說,“立體園林”是要形成社會共識,由城市居民共同來推動? 仇保興:對。建筑是城市的組成部分,一個城市有千百萬個建筑細胞,每個細胞都不一樣,它的開發者,理念、用途、建成后的變化可能都不一樣,這個城市才是豐富的,有多樣性的,這種多樣性會形成非常好的景觀協調,多樣性不僅是人的審美天性,也是大自然的天性。這種多樣性是發自不同的人,不同的材質,不同的愛好,自下而上涌現出來的,這樣的城市才是偉大的城市,任何消滅多樣性的想法最終都是通向烏托邦。 《財經》:“立體園林”的多樣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仇保興:針對不同氣候區,“立體園林”可以用不同的圍護結構。既可以采用混凝土整體方案,這種結構非常堅固,也可以用鋼結構整體方案,鋼材在生產的時候能耗比較高,但是循環利用之后是節能的。我更推崇的是裝配式產業化結構,這種結構把一個預裝單元分成不同的模塊,分別代表不同的功能,可以有工作的、居住的、商業的、還有園林的,連接方式也不同,有步行道、空中自行車道等等,模塊不同,連接也不同,但可以組合,這個建筑這十年是一個樣子,下個十年可以變成另一個樣子,都可以重新進行組合,植被也可以重新進行種植。每個建筑的擁有者可以自己進行改造,所以這種建筑是具有自我生命力的,每個細胞都可以持續適應環境變化。同時,這種結構可以在工廠生產,建造非???,而且非常環保(受訪前,仇保興專門撥冗出席綠色大會中的住宅產業化年會,推廣裝配式住宅理念)。 《財經》:紐約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雙聘教授理查德·桑內特曾提到,開放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形式未完成(incomplete form),也就是不預先固定建筑或特定區域的形式、功能和意義。他推崇的智利的保障房就采取了“半成品”模式,節省了成本的同時,賦予居民根據自身需要和經濟條件完善住在的自由。 仇保興:對,立體園林城市和開放城市的理念很相近。任何有生命力的東西,都是可以隨著時間進化的,進化比革命更厲害,進化很慢,但根深蒂固,是潛移默化的。我們有句話叫潛移默化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不允許潛移默化,不允許每個個體積極性的發揮,小到一個街區,大到一個國家,都會失去活力??鬃?000多年前說,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組成的群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但整體是和諧的,相互之間爭論是為追求真理,小人是同而不和,看上去都一樣,實際勾心斗角。豐富的多樣性就是和而不同,“立體園林”必須要呵護這種多樣性。 最高的追求是山水城市 《財經》:如果從殷、周時代囿的出現算起,我國的園林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園林藝術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立體園林”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園林是怎樣一種關系? 仇保興:“立體園林”是中國園林藝術文化一種深刻的傳承弘揚。國人幾千年來有一個不變的理念,就是把大地當母親,天人合一。我們傳統的文化在深處充滿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呵護,山水是值得尊重的生命體。在幾千年前,中國人為了在居住的地方能夠縱情山水,就發明了園林。 在西方,園林實際上是輪廓,建筑和園林之間是分離的,主次分明。但是中國園林講究“陰陽抱合”,體現了專情山水、園林建筑共生的天人合一的設計觀念。這樣一種園林,我們叫詩畫自然,能夠享受山水之美。 《財經》:也就是說,中國園林在精神內核上都是不同于西方的。 仇保興:對,可以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如果把這種園林與建筑組合在一起,形成“立體園林”,那么我們的城市就不會那么烏煙瘴氣,也不會顯得那么丑陋,處處可以看見水,望見山。這就是我們的未來,也就是人們理想的“山水城市”。城市跟山水以及周邊的環境是互補、和諧的關系,這是城市最高的精神追求。 《財經》:“山水城市”的愿景是近些年逐漸探索形成的嗎? 仇保興:這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錢老多年前提出的構想,他在1993年就跟我們城科會的秘書長進行了長達兩年的通信,他這樣寫到,“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不但要研究今天中國的城市,而且還要知道21世紀的中國城市是怎么樣的,那是一個信息革命技術的時代,由于信息技術、機器人技術等發展,人可以坐在居室里通過信息電子網絡進行工作,這樣住地也是工作地,因此,城市的組織結構將會大變:一家人可以生活、工作、購物,讓孩子上學等都在一座摩天大廈,不用坐車跑了。在一座座容有上萬人的大樓之間,則建成大片園林,供人們散步游息?!边@不也是“山水城市”嗎?不得不佩服在1993年,錢老就已經想到我們社會的變化,同時也對城市形態的發展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 《財經》:目前我們離錢老的期望還有相當距離。 仇保興:確實還有差距,但我也相信,每個中國人都有田園夢,這也是中國夢的一部分。這個夢想在城市里用現代的建筑技術和園林藝術相融合,就可以實現。中國每年有20億平方米新建筑,其中開始應用越來越多的生態智慧和生物智慧?!傲Ⅲw園林”體現了古人的“人本精神”智慧,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如果這種立體園林式的建筑越來越多地分布在現代的城市中,“山水城市”也就可以實現了,我們就可以把一個更加綠色的城市交給下一代。
|